黑与白主题婚礼图片
明朝对外从不和亲吗?这种“不和亲”的政策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的,至少在记载中明朝对外确实是从不和亲。外国公主可以嫁到明朝来,但是明朝却从来没有将本国的公主外嫁,甚至连宫女都没有。而且历史不是呈直线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前进的。单单是一个“和亲”并不能代表这个政策的好坏,但是却可以从侧面反应出明朝铮铮的铁骨。
(明朝军队)
明朝这个不和亲的政策来源于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祖训,朱棣在第二次北伐蒙古之后在回京城的路上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了明朝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并且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朱明王朝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自然会在以往王朝覆灭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在明朝眼中,最近的宋朝便是因为不断地赔款不仅丧失了作为中原王朝的尊严,还逐渐失去了抗争的勇气以及物资基础,这才导致了宋朝的覆灭。而唐朝的和亲将文成公主远嫁到***,原以为可以安抚吐蕃,化解长久以来的矛盾争端。
(文成公主进藏)
但是却提高了吐蕃的科技、文化水平,间接地提升了自己敌人的实力,为唐朝晚期京城被吐蕃人攻破埋下了祸根。所以,明朝选择既不赔款,也不和亲,死也要死得光荣。
(明朝土木堡之变)
明朝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队精锐尽失,皇帝被俘,整个大明王朝貌似气数已尽。如果换成宋朝面临这样的局面,可能又得开始举国南迁。但是明朝没有。明朝重新登基了一位皇帝,并且大臣于谦以及一派忠臣良将誓死不从、铁骨铮铮,硬是和瓦剌死磕到底,保存了明王朝的统治。
主观原因:宋明理学的兴起,其“男女授受不亲、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自我守护节操的思想,从上到下贯彻执行,历代君主都没有改祖制的现象,真正做到“有始有终”
客观原因:由于蒙古帝国打造的安全环境,使得明朝时期只有一个强敌是“北元”(游牧***),和亲失去了政治意义或象征意义,外交政策就只能贯彻“一边倒”之策(军事)
现实原因:明朝前期的火器实力占据明显优势,能够打击或抵消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土木堡***之后,受到之前的气节影响或道德***,明朝朝野上下均视和亲为耻辱。越是形势紧迫,明朝反而越是不和亲,坚决抵抗
其实,明朝的“不和亲”政策没有什么进步与倒退之说,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说。
提起和亲,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汉唐时期的和亲了。但实际上我国历代都有和亲之策,这是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常用外交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国和清朝时期都有和亲的记录,甚至少数民族势力之间也有和亲的记录。只不过各自和亲目的,目标和意义各有不同而已。
和亲实际上就是最高等级的政治联姻,从性质上来看,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势力之间的和亲,比如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唐朝与突厥、吐蕃、回鹘等势力的和亲。
二是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比如西汉时期,匈奴与乌孙、车师之间的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部与铁弗部、前燕之间的和亲。
三是则是地方***之间的联姻。比如前秦与西秦、北魏与后秦、北魏与北凉之间的和亲。
四是则是地方***与少数民族势力之间的联姻,比如北周与突厥的和亲。
而如果从动机来看,则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为了争取发展时间,而不得不向少数民族示弱的和亲行动,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寻求中原王朝的支持和庇护,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的和亲,如盛唐时期与西突厥、吐蕃的多次请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lspj.com/post/20477.html发布于 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