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婚礼场地,大林婚礼场地在哪
苏联军民是如何熬过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围困的?
应对侵略,在危机存亡时刻,世界各民族,多有不屈的精神表现,被载入史册,成为万古长存的丰碑,不论社会如何变化,亦不管何种制度,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二战时期的列宁格勒,就属于这样一座英雄的城市。始建于1703年,最初的名字圣彼得堡,1924年更为列宁格勒,1991年再次恢复原名,是如今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941年冬天到来之前的9月被德军围困,到1944年1月才彻底打破围困,长达872天。一座拥有200万人口的城市,战后统计,饿死加空袭死亡者高达66.3万人。伟大的精神,必有伟大的著作,这便是鼓舞世界的一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激励和感召着一代代人,没人不是带着泪水读完的。苏联做为二战时期抗击德国***的主战力量,若非有撼天动地的力量,岂能在装备条件大幅落后的情况下,以劣胜优,最终战而胜之?
坚持战斗
是打破封锁的前提和基础。设有三道防线,卢加、加西亚和市郊,共开辟反坦克壕600公里,构筑1.5万个火力点,仅市区的堡垒连在一起,即有35公里之长。面对***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掉的叫嚣,百姓踊跃参军,表现了极高的杀敌热情,他们从不畏惧,战斗随时都在发生,每寸土地,都以鲜血铺就,使得侵略军寸步难入。在激烈战斗的间隙,为了宝贵的食物和***,不得不为开辟后勤补给线而浴血奋战,使列宁格勒以一条湖始终保持了与外面的联系,冬季冰封,他们利用湖面,冒着枪林弹雨来运输,并疏散了50多万老人、儿童和伤员,甚至在湖上铺设起一条铁路。在水下铺设了油料管道。
不屈的写照
食物不得不统一供给,最困难的时候,每人只有125克面包,最少时只有43克,就是这样,他们高呼着,呐喊着,互相鼓励着,靠着精神支撑,在付出了大量牺牲后,渡过了极其艰难的日子。敌人的谣言,什么吃人呀,骚乱呀,动摇不了他们的意志,他们的意志是钢铁,200万人始终凝聚成整体,毫不畏惧。他们发动生产自救,将庄稼都种到了前线。不惧死亡,不惧饥饿,一直在战斗,直至胜利结束,这便是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人间留下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成为取之不尽的矿藏,为文明顶礼膜拜。1
封锁列宁格勒,是轴心国为了攻占苏联列宁格勒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围攻从1941年9月9日开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苏军才开辟了一条通往城市的狭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才最终获得解放,共计被围872天。
食物来源
1941年的最后3个月美国租借法案开始对列宁格勒的食物及物资进行供应,同时英国及美国在1942年及1943年护航到摩尔曼斯克的行动增加了这方面的支援力量,对被围困于市内的居民及苏联守军给予支持,从1941年至1942年之后连续的3个冬季,冰封的拉多加湖上的公路被用来减轻市内物资的供应压力。
但德国对列宁格勒的轰炸及炮轰从1941年8月开始就一直持续。1942年5月17日国际海军K舰队(包括芬兰、德国及意大利海军舰艇)部署在拉多加湖,在巡航行动中,K舰队切断了在湖南部对列宁格勒的物资供应线。
1941年至1942年间的冬季,在872天的围城战中,当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被生还者吃光后,城内甚至出现人类同类相食的情况,列宁格勒警察因而组成一个特别师以阻止人类同类相食的情况发生。
▼1941年,列宁格勒市内大教堂上的高***
为期872天的围城战破坏了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140万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其中很多在撤离时死于轰炸及饥荒。列宁格勒其中一个墓地就埋葬了500,000名围城战的遇难者。
从政治上讲,圣彼得堡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间为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并为帝国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国革命、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中心。一战爆发后,圣彼得堡为因应当时“去日耳曼化”的风潮而改名为“彼得格勒”;在列宁逝世后又改名为“列宁格勒”。这里曾经是苏联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所以苏联对其是十分重视的。
▼沙皇彼得一世1838年肖像
从地理来讲,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舰队的根据地,也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唯一军港;然而俄罗斯海军一旦从圣彼得堡出港,会面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瑞典、丹麦、波兰等国北约军队的围堵,相较于莫曼斯克与海参崴等少有敌人威胁的港湾,不适合以海军力量进行突破,故俄罗斯为了控制波罗的海,必须保障圣彼得堡的出入通道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德军挑起的,德国在英国与法国绥婧政策的影响下迅速发动闪电战,侵占了欧洲很多小国的领土。在成功的灭亡法国后,德军国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苏联。
由于苏联国土面积广大,使得德军战争线拉的很长,再加上冬天严寒的降临使得德军大批被冻伤冻死,其中冻死的人数就高达数万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呢?
伐木工具缺乏,无法取材
德国人是一个以严谨在世界上出名的民族,当时二战时期德国元首***是预计秋季就能完成对苏联的战争,因此并没有准备过寒的冬装,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在德军对于严冬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袭来,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
而当时西伯利亚森林茂密,完全可以为德军提供取火的原材料,为什么不砍呢?这是因为当时德军上下并没有配备多少伐木工具,就算去砍,那些木头燃烧所提供的热量也不够维持全军十几万人的需求,所以不如不去砍。
苏军坚壁清野,实施焦土战术
由于德军闪电战的猛烈与迅速,确实给了斯大林很大的压力,为了以防万一,在战争前期,斯大林下令把莫斯科周围的树木都砍了,以此来杜绝德军利用木材来进行战争。
事实也确实如斯大林所聊想的那样,德军战争进展最顺利的时候已经在莫斯科外郊。最近的时候甚至能够看见克里林宫了,正当德军准备夺取莫斯科的时候却因为严寒的到来使得德军迅速撤退,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苏联战术上面的成功,让德军无法取暖,用自然的力量打败敌人。
苏联的不断骚扰
在广阔的西伯利亚森林中虽然蕴含着大量的木质***,可以被德军用来作为永久利用的战略***。但是在严寒的冬季想要真正把木材利用起来,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手去砍伐,而且还要防御苏联部队的不断骚扰。
苏联对砍伐树木的德军进行分断击杀,逐个击破,德军派出了大量士兵去砍树,可是木头还没砍回来,人就回不来了,这样的法更得不偿失了,于是德军果断的放弃了利用木材取暖的***,而是果断的等待国内送来过冬***。
气候严寒,无法燃烧
苏联是靠近北极圈的国家,气候常年严寒,气温大部分都是在零度以下。而当时莫斯科的冬天更是达到了零下三十度。就算能够利用木材也无法燃烧起来,更不用谈取暖了,所以德军即使冻死几万人,也不愿做用木头取暖这种无用之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lspj.com/post/21036.html发布于 11-11